ENGLISH

太阳集团新闻

312012-03
2012-03-31

Wendy Leeds-Hurwitz讲座:解决跨文化交流难题的互动性对策

本新闻来自:SJC

(IC记者 辛静 报道)在春光明媚、樱花盛开的三月,122cc太阳集团迎来了一位国际知名的跨文化传播学者,温迪•利兹-赫尔维茨(Wendy Leeds-Hurwitz)教授。她是美国华盛顿特区传播协会理事会跨文化对话中心的主任,美国威斯康星-帕克塞德大学(University of Wisconsin-Parkside)传播学的荣誉退休教授,曾担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政策和文化间对话分组的专家,发表过大量具有代表性的论文与著作。2012年3月26日上午,温迪教授走进122cc太阳集团的会议室,为师生们带来了题为“解决跨文化交流难题的互动性对策”(Interactional Resources for the “Problem”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的学术讲座。

  讲座步入正题之前,温迪教授诠释了三个关键性概念,传播(communication),文化(culture),和社会建构(social construction)。温迪教授指出,传播的模式不是随意的,而是需要在文化的社交中进行学习。举个例子来说,今天的讲座开始前,有同学用书本为还没来的同学占位子,这书本是放在桌上,不是板凳上,不是桌子底下,而且使用的占位工具是书本,不是笔记本电脑、水杯抑或其它物品。这一占位行为是有着一定模式的,不是生来就知道的,是通过学习而来的。此外,传播也与场域密切相关(context-bound),在不同的文化或不同的情境中其含义不尽相同。传播的渠道也是多种多样的,用电子邮件交流与面对面的交流是不同的。面对面的情境中可以觉察一些细微之处,如微笑、哭泣、“ah ha”、“en”这样的副语言(paralanguage),座位的远近距离等这种空间关系(proxemics),以及交谈时的站姿等举止神态(kinesics)。这些都是非常重要并且与传播息息相关的讯息。传播不仅仅只是获取新的信息,更需要分析元语言(metalanguage),尤其是在跨文化传播中,我们需要停顿和讨论,注重元信息传递(metacommunication)。以上谈到的这些在温迪教授所著的Communication in everyday life:A social interpretation一书中有更详尽的分析。对于文化的理解,温迪教授强调两点,其一,文化是特定群体成员的行为、思想、语言、仪式以及物质的集合;其二,每一种文化是由一系列的文化编码组成,群体成员学习并使用这些编码,所以文化不是被发现的,而是被创造的。换句话说,文化是被社会建构的(socially constructed),传播具有社会性,每个群体建构属于他们自己的意义。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建构过程伴随着维护与修复,当然也存在改变。


Wendy Leeds-Hurwitz 教授在122cc太阳集团讲座

  讲座中涉及的主要研究问题是:哪些互动性策略能解决跨文化交流的难题?这里的“互动”(interaction)指的是同时在场的面对面的交流,策略(resources)是用来达成目标、解决问题的工具。互动性策略指的是解决互动性难题的工具。温迪教授以她和她的学生所研究的在美国举行的112场跨文化婚礼为案例向大家层层剖析了这一议题。首先,温迪教授列举了数条令人信服的理由来阐释她选择研究跨文化婚礼的原由。比如跨文化婚礼往往体现着参与者的本质价值观,研究者的参与和观察并不会给研究主体(婚礼)带来任何改变,婚礼的明确期限(一般持续数小时)便于展开调查,新人们自备的照片和录影提供了便利的研究素材,而且在此之前鲜有这样的研究。那么,什么样的婚礼才算得上是跨文化婚礼呢?温迪教授将这五种类别纳入其中:跨种族(interracial)、跨民族(interethnic)、跨信仰(interfaith)、跨国界(international)和跨阶层(interclass)。这样的跨文化婚礼往往展现着两种以上的身份认同,新人们在这样的婚礼中亟需解决他们所面临的跨文化交流问题。而新人们解决问题的方式与方法也许对于其它的跨文化交流与传播情境有所启迪。

  对跨文化婚礼的研究主要运用传统的民族志研究法,包括直接观察结婚典礼,与新郎新娘、婚礼策划者(如婚礼花艺师等)、仪式主持(如牧师等)进行访谈,以及从婚礼照片和录影,新娘杂志、婚礼网站和关于婚礼的电影电视小说中探寻跨文化交流的端倪。研究中主要考察了食物、衣着、物品、音乐和舞蹈这样的文化编码。因而,更进一步的问题是:在跨文化婚礼中新人们如何呈现其多重而矛盾/对立的身份?新人们如何解决跨文化交流中的问题?这也就回到了研究的主要议题――解决跨文化交流难题的互动性策略。

  研究结果表明,大部分的新人们选择以下四种方式来回避跨文化交流的难题:第一,举办两场婚礼,这通常出现在跨国婚礼中。第二,选择一种文化,举办一场婚礼,这通常出现在一方非常严肃认真地看待自己的宗教身份而另一方则不然的情况下。第三,仅仅只注册登记,不举办婚礼,从而回避问题,企图化解矛盾。第四,举办一场主流的美式婚礼,使用大家都清楚明白的大众文化符号,例如白纱裙、多层婚礼蛋糕、金戒指等。但值得注意的是,美国的主流婚礼依旧是以中上阶层、基督教徒和白种人为标志的。

  在所研究的112场跨文化婚礼中,仅有六场婚礼传达了两种身份。温迪教授说,如果是做定量分析,这些数据就没有太大意义了,往往会被弃用,但他们这里所做的是定性分析,样本中的一点点不同往往就很能说明问题,很值得研究。虽然这六场带有不同文化身份的婚礼所提供的不是普遍的解决方案,但从理论意义上看是非常有趣的。这些新人们没有回避跨文化交流问题,而是直面并解决问题。归纳而言,他们使用了这两种互动性策略:模糊性(ambiguity)与互文性(intertextuality)策略。

  谈到模糊性,首先要了解意义(meaning)的概念。意义借由符号传达,而符号存在多义性(polysemy),能同时传达多重含义。文化正是强调这些不同含义,从而使得跨文化传播中存在模糊性。新人们也正是运用了这种模糊性来解决跨文化交流中的问题。例如一场婚礼中使用肯尼亚织锦(Kenyan fabric)和曼扎尼塔树枝(Manzanita trees)来搭建婚礼用的彩棚(huppah)。这样的织锦和树枝对于新郎的家人朋友来说分别是种族与阶层的标识,而这整个彩棚是犹太教婚礼的象征,从而对于新娘的家人朋友来说是宗教的标识。也就是说,这个特制的彩棚同时传达了种族、阶层和宗教的身份陈述。不同文化的人群只看到并满足于他们所认同和期待的文化标识,从而忽略了他们并不认同的文化标识,这也就是模糊性的策略运用。

  互文性同样是基于符号和意义的,其基本内涵是每一个文本都是对其它文本的吸收与转化,他们互相参照,彼此牵连。符号通过之前文化群体的互动获得意义。同一文化群体成员往往熟悉这些符号的意义,重新使用这些符号可以带来高效的交流与传播。同时,这些符号承载着过去,使人们能够很快理解新事物。温迪教授以她考察的第80场婚礼为例对此进行了解释。在这场婚礼中有着一件不同寻常的艺术品,如下图所示:

  这件艺术品中蕴藏着两个家族的标志(family coat of arms),从而蕴含着多重文化符号。从宗教层面看,艺术品中包含犹太教结婚契约(Ketubah),希伯来文“好运”(Chai),分枝烛台(Menorah),这些都是新娘的家人期望看到的。从国籍层面看,艺术品中有蛤壳(Clamshell),这是新郎所属的加拿大军队的徽章,而延龄草(Trillium)则是安大略省的省花,这些都是新郎的家人期望看到的。艺术品中还有代表着两人民族属性的符号,例如两人的生肖属相(虎和牛)和中文名字,寓意喜结连理的红色丝带和红色“双喜”,以及维京船(Viking ship,新娘的母亲是瑞典人)。此外,艺术品中还有一些文化符号讲述着两位新人的往事,例如边上的那些花饰是新娘的涂鸦,一圈代表DNA的螺旋图案暗示新郎从事科学研究,而下方的那一对狮子则是旧金山金门公园的象征,那里是两人相遇的地方,“WOMAD”的字样则是他们相遇时所参加的音乐节名称缩写(World of Music and Dance)。多重意义的呈现,不同文化符号的汇集,过去与现在的交织,都蕴含在了这个统一而复杂的整体中。

  以上这些阐述带给我们这样的启示:尽管交流与互动强调明确性,模糊性往往是其大敌,容易造成误解,但我们这里看到的是,在跨文化交流中,可以放置一些未被明确定义的事物或符号,让参与者自己去寻求意义。这种情况下,人们往往只看到并满足于他们所认同和期待的文化符号,忽略对于他们来说没有意义的符号。也就是说带来不完整理解的模糊性也许能够成为解决跨文化交流问题的一个互动策略。再者,交流与互动本应该是简单的,而互文性则显示出其复杂的一面,它通过符号的多义性使意义叠加。跨文化婚礼中的新人们正是通过将多重身份符号交织叠加从而为不同文化背景的参与者构建出拥有多重意义的复杂新整体,以此满足不同文化群体的需求。

  这场讲座持续了两个半小时,温迪教授深入浅出、声情并茂地讲演为大家勾画了一幅不寻常的跨文化交流图景,为同学们开展跨文化传播的调查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视角。讲座过程中,温迪教授非常注重跨文化的交流与互动,她不时停顿,询问大家的意见与建议,还邀请同学们在她的引导下模拟了一个跨文化婚礼现场的情景。在讨论环节中,122大阳城集团网站“70后跨文化传播创新研究团队”的肖珺老师、刘学老师、司景新老师和李加莉老师都积极参与了讨论。温迪教授对大家提到的集体婚礼和另类婚礼很感兴趣,她说,集体婚礼在美国是很少见的,很想看看中国的集体婚礼图片,而对于另类婚礼,她有一位学生对此有所研究,这些有着潜水、蹦极等非传统婚礼元素的后现代主义婚礼是有趣而值得关注的。作为对跨文化婚礼案例的拓展,温迪教授鼓励同学们研究一下这些跨文化婚姻中的孩子是如何被抚养的,这些孩子是否经历跨文化冲突,夫妻双方又是如何解决这个层面的跨文化交流问题的。

本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本文章(新闻)来自:SJC”的作品,版权均属于本网,如需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请在使用时注明“来源:122cc太阳集团()”。

②凡本网注明“本文章(新闻)来自: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